2025年上半年,清城区人社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促进县域就业、技能培训、人才培训、风险防范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各项工作取得扎实进展。现将区人社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5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稳”的基调,加大就业创业“力度”
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全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保障全区就业形势稳定。一是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线上通过“清城就业”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为我区企业做好招聘宣传发布,同时“粤就业”小程序、“清远一卡通”小程序、“清城就业”微信公众号为各类求职者提供求职服务。线下利用户外招聘会及小型室内招聘会为企业及求职者提供平台,并通过各街镇人社所向全区各村(社区)进行宣传发动。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暨南粤春暖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招聘活动,为全区企业和劳动者牵线搭桥,满足用工单位和各类求职者就业需求。2025年上半年,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共12场(其中现场招聘会6场,网络招聘会6场),合共提供岗位15317个,推动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205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0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50人,扶持创业377人,创业带动就业948人。二是加快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常态化开展“人社局长千企行”和“千名就业服务专员助万家重点企业”活动,走访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开展“一对一”定制化服务,真正实现助企纾困、稳岗扩岗。2025年上半年共审核发放就业创业相关补贴847.64万元,惠及2323名就业创业人员,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114.086万元,惠及1620人次,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突出作用。二是紧盯重点群体帮扶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毕业求职、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全面落实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目前共选派40名(其中2023届18人、2024届22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我区基层进行服务。受理20人粤东西北地区就业补贴申请,审核发放粤东西北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15.24万元,促成481名高校毕业生在清城区就业。开发见习岗位240个,共有118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通过就业见习提升实践能力。针对失业及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定期联系制度,做好托底安置服务,认定就业困难人员644人,跟踪服务重点群体人员共16147人次(其中失业人员15182人次,就业困难人员965人次)。四是搭建“驿站”促就业。以打造“就业驿站”服务平台为抓手,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让求职者在“15分钟生活圈”享受就近、便捷的就业服务。目前已在东城、洲心、龙塘等地打造就业驿站4个,在西湖花园建成零工市场1个,累计为1492余人次提供就业服务。
(二)激发“进”的动能,助力产业发展“速度”
大力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重点领域技能培训,进一步擦亮“三项工程”品牌,激发助推“百千万工程”活力。一是以美食为媒,培育清城特色“粤菜师傅”名店、名菜、名厨。以建设清城“鸡师傅”特色劳务品牌为抓手,依托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突出清远清城特色美食,深挖“清远一桌菜”产业链,吸引更多群众了解粤菜,推广清远菜。2025年上半年开展“粤菜师傅”培训98人次。二是坚持制造业当家,打造“广东技工”技能人才培养清远主阵地。创新构建“产教评”融合生态链,精准赋能产业人才发展。联合清远市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共建“岗位+培训+评价”闭环体系,动态对接机械木工制作岗位需求,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将生产线难题转化为教学研解项目。联合纺织用工企业建立“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开展“车间课堂”“名师带徒”等实战化培训。2025年上半年,共开展“广东技工”培训868人次,“一针一线”技能培训341人次,共服务、指导辖区内院校、企业开展92场技能等级认定,考核技能人才5521人,核发技能等级证书4516本,其中高级证书2908本、技师以上级别证书6本。三是推进“南粤家政”技能人才提质增量。依托清城区辖区技工院校、企业及区备案的民办培训机构,面向全社会开展“南粤家政”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家政服务高技能人才,助力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2025年上半年共开展“南粤家政”培训730人次。
(三)发挥“智”的引领,提升服务人才“温度”
持续强化人才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吸引更多人才扎根清城。一是进一步发挥博士工作站联盟作用。依托全市首个博士工作站联盟,着力构建起更加紧密的人才创新体系。成功打造“盟动清城”系列活动品牌,通过多形式联盟活动,为各行业领域专家人才提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目前,联盟共有14个成员企业(单位),涵盖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等多个领域。各联盟成员企业(单位)累计引进博士人才56名,其中全职引进博士19名,柔性引进博士37名;累计拥有专利授权数674项;开发新产品178项、新技术50项、新工艺118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自联盟成立以来,共举办“盟动清城”系列活动3场次,促成各联盟成员单位互相开展技术攻关、人才交流、企业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12次。二是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搭建平台”“牵线搭桥”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项目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策划交流对接、项目合作、技术培训等人才活动,为吸引广大青年人才提供载体依托。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提供政策宣传、子女入学、交流对接等全方位、全链条人才服务,营造青年人才在清发展的良好环境。2025年上半年,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累计举办人才活动23场次,涉及专家人才88人次,活动参与人数达2086人次;积极为区内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市人才公寓的申报指引,已帮助1名人才成功申请入住市人才公寓;积极协助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共协调解决3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三是盘活编制资源破解用编难题。通过科学引才,严格把好“入口关”,有序开展专编人才招聘工作,不断壮大我区人才队伍,2025年上半年累计招录专编人才11名,现有在职在编专编人才58人。做好编外人员日常管理。联合区委编办、区财政局等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到我区有关单位开展编外人员管理调研工作,深入了解编外人员的运作情况,并结合我区工作实际,修订编外人员有关管理办法,目前正征求全区各单位意见及建议,待收集意见后进一步完善。四是做好全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2025年上半年受理审核正高职称评审申报24人,高级职称评审申报271人、中级477人、初级1452人。做好省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工作,共发布招聘岗位135个(其中教师80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5人),目前91名拟聘人员正在考察阶段。
(四)坚持“严”的基调,推进源头治欠“深度”
全方位保障劳动者权益,全力守护安全稳定。一是推进源头治理欠薪。开展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工程建设领域“安薪行动”、治理欠薪冬季行动,严格排查在建工程领域、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用工主体,2025年上半年检查企业144家,处理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1574条,涉及欠薪信访案件64件,劳动保障监察案件494宗,累计为1079名工人追发工资3068万元。二是整治政府、国企项目欠薪。成立由人社、住建、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对全区32个政府投资项目、国企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核查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开设、工资保证金缴存等情况,对排查出的欠薪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实行销号管理。目前,已排查出存在的问题32项,均在限期内督促整改完毕。三是提升调解仲裁质效。围绕“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工作主线,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动源潭商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银盏片区及华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派驻仲裁庭,进一步夯实基层化解工作基础,推广电子劳动合同,2025年上半年共有12家企业约900人订立了电子劳动合同。共调解结案仲裁案件(含基层劳动所调解)1886件。同时妥善做好工伤认定,受理工伤案件528宗,已认定工伤532宗。四是筑牢社保基金监督防线。成立了由人社(社保)、税务等部门组成的专项行动小组,统筹领导我区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工作,推动社保基金行政监督规范化,2025年上半年,共核查15条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疑点数据,其中13条疑点数据的参保人的相关业务材料完整,不涉及漏发、多发、错发等情形;2条疑点数据涉及漏发死亡当月失业金。核查养老保险生存认证2条,未发现伪造生存资料办理资格认证骗取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及业务经办人员违规违法行为。五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权益。以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为着力点,认真审核各批次城镇建设用地项目中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情况,确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及人数,2025年上半年共审核14批次城镇建设用地征地项目,按原征地社保政策,计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2199.813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百千万工程”工作成效不显著。结合人社领域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育等方面缺少创新思路和举措,在如何吸引青年回乡创业就业方面仍任重道远,与“走在前列”目标有一定差距。例如目前我区只按照省级文件要求,在飞来峡镇建设了1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但在围绕区内清远长隆等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人才保障能力和优化人才服务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供给力度不足,对抢占人才引育先机的重视程度不够、谋划不深。
(二)引育人才缺乏政策抓手。我区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在教育、医疗水平、养老保障等硬件设施与软实力方面相对落后,本就存在一定的引才短板,人才政策是我区吸引人才、优化人才生态的重要保障。目前市、区两级的人才政策处于空窗期,致使我区暂时缺少引育人才的有力抓手。
(三)部分政府、国企项目仍存在欠薪风险隐患
从领域来看,这些存在欠薪隐患的政府、国企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项目通常资金量大、工期长、涉及环节多,容易出现资金拨付不及时、现场管理难以长期规范等问题,从而导致欠薪情况的发生。此外,行业主管部门对履行监管主体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倾向,财政资金预算统筹与拨付流程衔接不畅,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仍不够畅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保民生”,推动就业创业扩容提质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一是持续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结合“才聚清城,筑梦未来”等系列活动,充分宣传最新的人才利好政策,同时加强收集校企人才岗位供需对接,增强各类人才选择清城、扎根清城的意愿。二是深化惠企利民政策实施。继续以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三送”活动为抓手,梳理辖区内符合“三送”相关政策的企业,形成政策清单、资金清单和服务清单,大力开展“政策找人”“政策找企”工作,推动各项惠企利民补贴及时足额发放,让企业和劳动者获得实实在在的支持。三是推动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高质量建设和发挥“就业驿站”作用,推动镇街村(居)服务中心设立“就业驿站”,探索运用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将招用工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用工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促进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聚焦“强技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培养规模宏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全力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一是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以“三项工程”为统领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及“农村电商”,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多渠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二是打造“清远鸡师傅”劳务品牌。开展清远鸡产业链有关技能人才培育,构建“培训—竞赛—就业—推广”四位一体发展模式。锚定就业承载强、发展势能显著的优势工种开展针对性培训,开展“凤鸣杯”职业技能竞赛选出优秀的“清远鸡”师傅。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聚焦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四类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业态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聚焦“揽才智”,推动人才生态向好向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构建人才“引育用留”生态链,推动建设人才高地。一是不断完善博士工作站联盟的运营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举办学术交流会、技术研讨会等人才交流活动,推动联盟成员单位能够针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形成跨单位、跨学科的项目团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研效率与成果质量,最大程度释放人才聚集和创新带动效应。二是提高高校毕业生来(返)清就业创业意愿。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队伍,开展“1131”服务,收集重点产业项目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策划交流对接、项目合作、技术培训等人才活动,精准助力产才融合、校地合作等人才引育模式的落地完善,为吸引广大青年人才提供载体依托。三是建设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计划在长隆旅游区选点设立人才服务点,作为驿站的服务延伸,只要符合相关人才条件并进站登记资料的,可以赠票或赠长隆周边产品,通过这个方式搭建柔性引才的专家人才库,将驿站建成引才的前哨,为我区发展储备人才。
(四)聚焦“化风险”,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以抓源头、常预防为工作重点,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劳动关系权益保障工作。一是推动实现源头治理。强化风险排查,以住建等部门易发生拖欠工资问题的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风险排查及专项督查,将欠薪高发时期作为整治重点期,确保做到盯住关键行业领域和关键时间节点。二是严防政府、国企项目欠薪。发挥区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机制作用,督查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将政府、国企项目作为监管重点,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项目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审核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开设、实名制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对在建项目,每月开展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工资发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设立派驻仲裁庭将调解仲裁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变“坐堂审案”为“上门办案”,将服务触角主动延伸到矛盾发生的基层一线,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优质、低成本的多元调解服务。
清远市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6月17日